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18)韩冰:持续学习,终身教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1  浏览次数:

2025年实验室安全和大型仪器共享专题研修培训班在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顺利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条件与运行保障处对学校学科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深远考量,精心规划了培训的课程。研修班进行了八个主题的课程学习,两个现场教学的直接交流学习,并进行了组内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赵文华教授带来的“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我们要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员。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李鲍老师的《AI赋能“交我学”》,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以及他们“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探索方向”。从服务一线师生,立足教与学的过程,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弘扬优良的教学文化,探究科学的教学规律,搭建温馨的交流平台等等入手AI赋能。一系列的案例,特别是实验教学案例,从实时交互、多维度评价、实验主要问题分析、使用反馈--(学生端/教师端)、分类建议,最终激发学生兴趣,并培育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模型错误,发现错误,改进实验)。

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组长、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老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痛点”“实验室安全检查学校与隐患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为什么高校已经发布许多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依然实验室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为什么部分高校依然出现应付检查,检查结束后,实验室安全还是问题多多?”“为什么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事故?”并对这些为什么,作为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组长,蓝老师逐一分析。安全意识的薄弱,多头管理,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实验预案的不完善,但不管如何不能出事,一旦出事,都是大事!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中心副主任彭华松老师的《AI+HI驱动高校实验技术研究与管理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AI时代实验室管理体系的重构,可以实时监控各个危险点,使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实验室管理智慧化。他也提出,AI是工具,最终决策、价值判断、创造性工作、复杂问题的解决、伦理权衡必须依靠人,

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霞老师的《集约化管理与专业化发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国家政策与现状分析”“管理架构构架和运行机制”“公共平台的集约化管理”“实验技术的建设”等方面,详细解读了科技部开放共享考核结果分析。通过对高校校院两级公共仪器平台的调研,共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平台的集约化管理情况,并分析解读了公共仪器平台面临的问题。问题中提到高端设备的不断投入与技术队伍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国家重大战略新部署,“两重”“两新”项目的投入,大型仪器管理面临挑战。

上海商学院朱明教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学生有效沟通,使工作和生活良好发展。

现场教学—中共一大旧址、中共一大纪念馆,石库门建筑古朴而庄重,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启航之地,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开始的地方。现场教学我深刻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本职工作中去。

安全工作,教育先行。不管是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规范,还是高校实验室的检查标准,要明确告知安全意识和技术防范要求相结合,安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任务中去。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共享,AI赋能。打破资源壁垒,以协同管理机制整合分散设备,智能化调配,有效提升设备利用率,降低科研成本;同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交流,加速科研创新,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科研活力、助力科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持续学习,终身教育,聆听老师们的课程有很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