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37)贾彩霞: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6月15日至20日学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各学院(含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国有资产管理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保卫处相关负责人50人,去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进行为期5天学习,共听取8个主题课程, 2个现场教学,还有1次分组讨论。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教学,还有现场教学和分组讨论。课堂教学,学到了实验室管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现场教学,参观中共一大旧址和中共一大纪念馆,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的那段历史;参观上海大众厂址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感受到上海大众企业严谨的管理理念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妙趣横生的精彩授课和上海交通大学美丽的校园和厚重的历史,感受到最高学府的文化底蕴和示范引领,体验了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理念和家国情怀。结业仪式上,班主任唐菁老师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了学员5天学习的点滴,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回忆满满,感动满满,收获满满。

此次研修不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理念,开阔了视野,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和能力的提升。在此,对学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对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量身定制的高规格培训套餐表示感谢,也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陪伴。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取长补短,把学习内容付诸于实际工作中。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学习和深刻领会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方面的一些政策性和纲领性文件,为做好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奠定基础。

一、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能力不高和安全措施不力等问题。通过完善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机制、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等健全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建设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演练等提升人的安全意识;通过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应急能力等规范人的安全行为;通过强化安全检查、加强实验室安全研究与标准建设等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状态。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根据实验室性质、实验内容、危险程度和安全措施等因素,进行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实验室制定个性化的安全管理规范和要求。 强化安全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对重要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实现全过程、全周期和可追溯的管理要求。

2.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监管机制。 实验室监管机制的建立也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完善安全监管机制,监督指导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工作。对于重点实验室、重点设备、重点人员,建立监管台账,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和评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以及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

3.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 实验室项目风险评估是指在实验室项目启动前,对项目可能出现的安全、环境、质量、时间等方面的风险进行全面、科学、系统地评估,以便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项目风险带来的损失。 凡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气体、特种设备等重要危险源的实验项目,须经过项目风险评估后方可进行实验活动。明确风险评估的目的和范围,准确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影响,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监控风险控制措施,建立风险管理档案。

4.健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演练。 ①加强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实验室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 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学生的培养过程,鉴于通用安全知识和专业安全知识的差异,需要明确不同学科、专业实验中涉及的风险和培养要求,针对性地制订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编写相关教材并设置必要的课程,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实验指导的各个环节,让实验室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②建立健全实验人员安全准入制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的师生必须先完成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并通过考核。③加强实验室安全队伍培训,明确培训内容与学分等要求,进行针对性地安全培训考核,明确安全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④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练等活动,加深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5.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 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实验室数量、师生数量、危险源类别与数量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岗位职责和标准。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体系建设,制订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对学院和实验室制订个性化的应急措施,定期开展培训演练。 应急预案或措施要明确人员、物资和经费配备,确保可操作、反应及时。

6.持续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 实验室安全检查须持续进行,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组织专项安全检查,随时抽查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并促进整改。 所有实验室都应定期开展全面自查,及时发现并报告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隐患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必要时配备相应整改经费;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未能及时整改的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工作。

7.加强实验室安全研究与安全标准建设。 实验室安全技术研究和安全标准建设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技术研究,探索新型防范技术和手段,提高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制定实验室安全相关标准,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工具,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大型仪器共享方面普遍存在的短板,通过强化查重论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宣传,加强大型仪器平台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大型仪器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1.强化查重后置购置论证。严格购前论证,确立未查重不得购买、未论证不得购买、无保障不得购买的审查机制。建立校内外专家库,论证时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与拟新购仪器设备相关联,不仅考虑购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原则,同时考虑配套设施、安装场地、使用环境及后期维护、技术人员配备等保障,从源头上避免重复购置,提升资金利用率。

2.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对于教学目的大仪使用,应坚持无偿使用原则,而对于科研及社会服务,应坚持有偿、非营利服务机制,以维持科研工作的纯粹性和服务的社会价值。 通过共享机制产生的收入,设立专项基金,如大型仪器平台运行经费、大仪维修基金等。以缓解开放共享可能带来的维修成本增加的顾虑,购买大型仪器 “共享保”保险,以风险管理的手段,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长期共享。

3.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完善以使用机时、共享收入、共享成效、共享组织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是硬件的共享,也是相关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的共享。针对实验室运行管理和使用操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缺乏开放共享的动力;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奖惩惩奖机制,奖优罚劣,激励约束两手抓,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共享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大教育培训宣传。对于考核评价结果优秀机组给予宣传,激励机组人员参加生产厂家培训、实验技术交流、实验技术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开放共享氛围。

5.加强大型仪器平台队伍建设。大型仪器平台中的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操作与管理者,其技术水平与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服务意识高、人员稳定的人才队伍。

再次感谢学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和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给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同时,也感谢学院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