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30)金琳:培训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实验室的实验员,我参加了 "2025年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此次培训汇聚国内高校实验室管理专家,围绕安全管理、设备共享、智能化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课程涵盖政策理论与实践案例,既有宏观指导,也有前沿探索与经验分享。通过五天学习,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收获颇丰,现将结合测绘实验室工作的培训收获、反思与规划总结如下。

一、培训核心内容与收获

(一)全面从严治党引领高等教育新方位

赵文华老师在课程中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高校发展主线的意义,其提出的 "13 个坚持" 为实验室管理提供根本遵循,尤其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与 "改革创新" 与测绘实验室建设目标契合。课程对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阶段的判断,让我认识到实验室发展需融入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立足学科特色形成中国智慧管理模式。

"动车组" 新动力模式理念启发我:传统 "车头牵引" 模式难以适应多学科交叉需求,实验室需打破封闭,与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实验室建立联动机制,在仪器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服务学校整体战略。

(二)AI+HI 驱动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创新

彭华松老师分享的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化管理经验,让我对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有全新认知。其 "AI 十条" 计划为测绘实验室智能化升级提供路线图,课程中AI监控仪器状态、智能预约系统等案例,直击我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预约繁琐等痛点。

AI+HI管理模式重构理念关键在于将AI效率优势与实验人员专业判断结合。如AI实时监测设备数据预警异常,实验员依专业知识判断故障并制定维修方案,这种人机协同可提升测绘仪器精密维护效能。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痛点剖析与应对策略

蓝闽波老师课程揭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中 "检查形式化"、" 应急能力弱 " 等普遍问题,与我实验室现状吻合。其闭环式管理体系(采购--入库--使用--回收)提供系统思路,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应急演练的建议,让我认识到需针对性制定设备操作失误、数据安全泄露等场景预案。

将安全管理融入项目申报的创新建议,变事后补救为事前把控。如测绘项目申报中明确仪器安全规范、数据加密措施等,将安全意识贯穿科研全过程,同时需加强实验员特种设备安全操作、数据备份等专项培训。

(四)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建设与实践探索

李霞老师课程梳理了国家政策与高校实践现状,指出共享平台 "重购置、轻管理" 的普遍问题,与我实验室部分精密仪器使用率低的情况一致。课程关于 "推进开放共享服务体系高水平运行" 的思考,为我们提供改进方向,尤其 "发挥实验室育人作用" 启示我们可通过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高端仪器的实践机会。

罗音老师分享的华东师范大学 "集约化管理" 经验极具参考价值,该校通过培训、规范收费等举措提高设备利用率,解答了我们管理中 "仪器私人占用"、"维护经费不足"等难题,其收费机制中的成本补偿与绩效奖励挂钩做法,为我们建立合理收费体系提供模板。

二、测绘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

(一)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与不足

水建学院测绘实验室拥有各类仪器约 150 台套,总值超 800 万元,服务于测绘、水利等专业教学科研。但存在以下问题:管理理念滞后,采用"集中保管+人工登记"模式,如 RTK GPS 接收机使用依赖纸质登记,效率低易出错,导致仪器教学高峰期供不应求、非教学时段闲置;精密仪器利用率低,如多光谱无人机年均使用 600 小时,低于 800 小时补贴标准,因科研应用不足且缺乏跨学科共享机制;维护保养体系不健全,仅2名实验员负责维护,缺专业团队,全站仪等设备因经费时间限制未及时校准,2024年曾因仪器误差致学生实验数据偏差。

(二)开放共享机制瓶颈与挑战

实验室共享尝试存在诸多障碍:共享意识薄弱,部分教师视仪器为 "私人财产",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校外单位使用占比 3.2%、校内跨学院12.5%,远低于同类高校;管理平台功能单一,仅具预约功能,缺智能调度、监控、结算模块,需手动协调使用时间;收费标准不合理,采用统一计时收费,未考虑仪器损耗等成本差异,如三维激光扫描仪按普通仪器收费,导致服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三)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短板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3名专职实验员中高级职称仅1人,且年龄均超 45 岁,存在断层风险;培训机制不健全,2024年人均培训16小时,低于教育部40小时/年标准,新型仪器操作维护缺乏系统培训;激励机制缺失,绩效评价与科研教学人员同一标准,未体现实验技术特殊性,共享服务额外劳动未获合理补偿。

(四)安全管理体系薄弱环节

安全意识有待加强,检查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问题;应急能力不足,缺针对测绘仪器特有风险的专项预案,实验员具专业急救资质的仅1人;安全设施不完善,缺专门仪器保险柜,精密仪器与普通工具混放,数据存储未建立加密备份系统。

三、未来工作畅想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 AI+HI 赋能的智慧仪器管理体系

基于上海交大经验,结合实验室特点推进智慧化改造:建立仪器电子数据库,实现 "一机一码" 管理,部署物联网设备监测运行状态与环境数据,升级共享平台增加智能预约模块;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使用数据,优化调度策略,开发AI故障诊断系统,建立数据可视化平台;探索AI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构建 "AI实验助手" 系统,与企业合作开发专用AI模块。

(二)创新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

借鉴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办法,完善共享体系:成立管理委员会,建立 "三级共享网络",加强校内跨学院共享;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按仪器价值、成本、技术难度分类,实行阶梯式收费,明确收入分配比例,建立共享激励制度;推行 "一站式" 服务,提供定制化方案,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三)打造专业化实验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 "三位一体" 培养体系: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新入职实验员参加基础培训,中级提升精密仪器操作维护能力,高级聚焦前沿技术;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厂商合作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专家讲座,承接仪器维护项目;完善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建立岗位分级体系,差异化绩效评价,设立 "实验技术创新奖"。

(四)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构建 "预防--监控--应急--改进" 闭环体系:制定《测绘实验室安全管理细则》,开展 "安全文化月" 活动,新进入人员通过安全考核;安装AI监控摄像头,建立环境监测与数据安全管理模块;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每学期开展演练,配备专业应急设备,实验员100%持急救资质证书;将安全管理纳入年度考核,建立 "安全问题台账",关注最新安全标准。

此次培训是知识更新与管理理念革新之旅,我认识到实验室管理需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智能化、共享化、安全化方面创新。未来将以培训所学为指导,结合学科特色,推动智慧管理体系建设、共享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与安全体系完善,努力将实验室打造成现代化实验平台,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