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16)谭瑞虹:深学笃行,筑牢科研安全之基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1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我有幸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享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形式,让我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大型设备共享有了系统认知,深刻感受到“安全是科研之基、共享是创新之源”的重要性。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拓宽管理视野

本次培训课程涵盖党建理论、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设备共享机制、安全管理实践及国际经验借鉴等内容,为科研管理提供了多维视角。

1. 党建引领科研:筑牢思想根基

赵文华老师以“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深入解读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他强调,科研工作者要将党的理论融入实践,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不仅是探索科学的场所,更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阵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将“科技报国”的信念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将个人成长与农业强国建设紧密结合。

2. 智能化管理:提升效率与安全

彭华松教授分享了交大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的经验。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监控、设备状态追踪、危化品全流程管理等创新举措,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管理的力量。例如,智能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测实验室安全隐患,预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设备使用时间。这些经验为我解决了实验室“人工管理低效、安全风险难控”的困惑,提供了可落地的改进方向。

3. 设备共享与技术队伍建设

李霞研究员聚焦大型设备共享难题,提出“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她介绍的“共享积分制”“跨学科服务团队”等案例,让我意识到打破“部门壁垒”需要制度创新。例如,通过积分兑换使用时长、设立专职技术团队,能有效调动共享积极性、解决操作复杂等问题,这为我校设备共享机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4. 安全与问题警示:筑牢风险防线

蓝闽波教授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剖析了实验室常见安全问题。从危化品存储不规范到实验操作疏忽,每个案例都警示我们:安全意识的薄弱是最大隐患。他强调的“全员参与、全流程管控”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安全培训必须常态化,管理制度必须精细化,应急预案必须实战化。

5. 国际经验与创新管理

陈峰老师对比了中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指出我国在模块化分区、用户培训体系、创新激励机制上的提升空间。例如,德国实验室的三级安全考核、美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孵化”分区管理,启示我们需加强制度设计,同时营造“容错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实践感悟:历史传承与现实创新的碰撞

1. 中共一大旧址:红色精神浸润科研初心

参观中共一大旧址,聆听革命先驱的奋斗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初心”的重量。从《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到早期党组织的诞生,百年征程的艰辛与信仰的坚守,让我明白: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虽无需面对战火硝烟,但攻克“卡脖子”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同样光荣。这种精神洗礼让我更加坚定:实验室的每一次实验都应承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 上海大众工厂:智能制造与产学研融合的启示

在上海大众工厂,智能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落地成果,让我直观感受到“科技转化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工程师介绍的“高校成果直转生产方案”模式,启示我们:实验室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强化与产业界的合作,让科研真正服务社会需求。

三、未来展望:以培训为起点,践行使命担当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科研质量、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站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深感使命重大。此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认识到:科研工作者既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我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我校实验室建设贡献力量,为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