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2)赵华:专题研修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1  浏览次数:

此次参加2025年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于我而言既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场思想与实践的碰撞。作为一名负责大型仪器管理与安全督导的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与我的工作场景高度契合,让我在理论认知、管理方法和责任意识上都有了新的提升。

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是培训的授课启示。李文华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切入,结合高校党建的新形势与交大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管理绝非单纯的技术工作,更需以党建为引领,将“深学笃行”融入日常。无论是设备共享中的资源调配,还是安全督导中的规则落实,都需要以“服务师生、服务科研”的初心为底色,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方能行稳致远。

AI技术赋能,打开管理新思路令我耳目一新。彭华松老师的“AI+HI”模式与李鲍老师的“交我学”实操演示,让我看到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实验室管理的“智慧大脑”。从设备预约的智能调度到安全风险的预警分析,AI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而现场演示中“AI辅助实验数据处理”的功能,更让我联想到:未来可尝试将AI技术引入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通过模拟场景降低新手误操作风险,这对提升设备使用规范性意义重大。

沟通与心态管理,是团队协作的关键密码。朱明教授的课程让我反思:以往在安全检查中,面对师生的操作疏漏,我更习惯“指出问题”,却忽视了“理解需求”。“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用欣赏替代批评”的理念,让我意识到:安全督导不是“挑刺”,而是“共同守护”。后续工作中,我将尝试以“案例分享会”替代“问题通报会”,用正向激励引导师生主动遵守规范,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

集约化管理与安全底线,是设备共享的双轮驱动。李霞教授关于大型仪器集约化管理的实践、蓝闽波老师对安全检查常见问题的剖析,以及罗音老师分享的华东师大仪器共享经验,为我打开了视野。交大的管理架构、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让我明确了“统一调度、专管共用”的方向;而“试剂存放不规范”“设备维护记录缺失”等高频问题,则警示我:安全督导必须“落细落小”,从设备台账到操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咬准”,方能守住实验室的“生命线”。

现场教学的“双现场”,深化了责任认同。参观中共一大旧址与纪念馆时,在青砖白墙的石库门建筑里重温入党誓词,让“初心”二字具象可触。站在1921年的历史坐标前,我深刻体会到“坚守”的分量——从建党先驱为理想奋斗的执着,到我们今天守护实验室安全、服务科研的责任,本质都是对“使命”的践行。那些陈列的珍贵史料,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成为我未来工作中“为何做、如何做”的精神灯塔,提醒我以更严谨的态度筑牢安全防线,以更热忱的服务支持科研创新。走进上汽大众装配车间,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更让我直观感受到“规范”与“创新”的力量。作为实验技术人员,我们既要像“装配线工人”一样严谨,守好设备管理的每一道关卡,又要像“创新者”一样开放,积极探索共享与安全的最优解。

此次培训,于我是“学”的终点,更是“用”的起点。未来,我将把党建思维、AI工具、沟通技巧融入大型仪器管理与安全督导中,以更专业的能力、更开放的心态,为实验室的高效运行与安全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