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50)任美娟: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培训班学习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6日至6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的“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为期五天,课程设计紧扣“安全”与“共享”两大核心,既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前沿技术赋能、管理模式创新等理论内容,又包含红色教育基地与智能工厂的现场教学,内容丰富,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与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系统提升了学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设备高效利用、跨学科融合创新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我打开了实验室管理与大型设备共享工作的新视野,现将学习内容与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把握政策方向

(一)思政引领:以党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培训班首日即安排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老师讲授的思政课《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从国家战略高度阐释了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与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课程指出,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融入科研实践。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大型设备共享机制的建设需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避免资源浪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课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思想基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管理的核心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责任担当。

(二)国际视野:借鉴经验与本土化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峰老师分享的“国外高效实验室管理对我国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启示”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国外一流高校实验室的类型与管理模式,包括国有民营契约化管理的政府主导、学术自由与资源开放结合的大学自治形式和多元投入与成果转化机制下的产业融合模式。总结了其在设备共享、人员流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例如,通过 “政府种子资金+市场反哺”的多元资金池模式购置大型仪器、贝尔实验室“销售促研发——研发促销售”的产业链反哺机制,也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自己的实验室情况和管理模式,分析国内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需立足本土科研生态,注重与中国高校的科研规模、学科特色及管理文化相结合,构建“集约化平台+专业化队伍+智能化调度”的管理体系,探索适合自己的实验室创新管理方法。

二、技术赋能:AI与信息化驱动实验室管理升级

(一)AI+HI协同:实验室技术研究与管理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中心副主任彭华松老师为我们分享的《AI+HI驱动高效实验室技术研究与管理探索》课程提出“人工智能(AI)+人类智能(HI)”的协同模式,强调技术工具与科研人员智慧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AI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气体浓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潜在风险(如化学品泄漏趋势),而HI则负责对AI预警进行人工复核与决策干预。在设备管理领域,AI可分析历史使用数据,优化设备调度方案(如高峰期优先分配给高优先级项目),HI则通过专家经验判断特殊实验需求。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人管设备”或“技术替代人”的单一思维,为实验室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二)数字化平台:“交我学”赋能科研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基金及技术相关工作的李鲍老师为我们带来的《AI赋能“交我学”》课程,聚焦高校科研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到案例分享、实操演示、应用原则等详细介绍,重点为我们介绍了新一代AI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扣子”,通过列举自行创建英语单词助手、WPS问卷调查实时收集反馈资料等,给我们展示了AI技术的智能使用和个性化设置方法。数字化工具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更能通过数据闭环形成“需求采集-服务优化-效果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为实验室管理注入“智慧基因”。 这一探索也让我深受启发:大型设备的共享不仅需要“物理空间”的开放,更需要“知识服务”的配套。未来,我们可以将这种理念延伸至大型设备管理领域,例如开发“设备使用指南AI助手”,学生或教师通过语音/文字提问,系统即可快速返回操作视频、标准流程、常见问题解决方案等,降低设备使用的“技术门槛”,提升共享效率。

三、管理实践:从问题诊断到共享机制优化

(一)风险防控: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课程通过管理痛点、典型案例,梳理了近些年的国内外真实案例,系统分析了实验室安全的薄弱环节。常见问题包括:各个实验室的准入标准不一致、仪器放置问题、安全问题等,也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完善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和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针对这些内容,课程提出“全链条管理”策略:从危化品管理采用闭环式管理方法,“采购-入库-认领使用-报废回收”全面管理,结合学科特点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应急预案和演练的安全检查表以及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等,这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需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预防”,建立“人人有责、层层把关”的责任体系。

(二)资源共享:大型设备集约化管理的探索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与技术队伍建设》和《加强学院大型仪器集约化管理,全面实现仪器共享》两门课程从国家政策与现状分析、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和公共平台集约化管理等角度聚焦设备共享的核心痛点,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享平台的共享及管理工作,总结集约化管理与开放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重要举措,提出集约化管理的核心是“统一规划、集中配置、分级负责”。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校级设备采购论证机制,避免重复购置;通过“专管共用”模式,将高精尖设备集中到校级平台,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与操作培训;制定设备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将共享率、服务收入等指标纳入实验室考核。共享机制的关键在于“激励和约束并重”。一方面,可通过“有偿使用”模式(如按小时收费)弥补设备维护成本,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操作、恶意占用设备的用户限制使用权。从而规范使用,实现开放共赢。

四、现场教学:沉浸式学习与精神洗礼

(一)红色教育:中共一大旧址的精神传承

现场教学参观中共一大旧址与纪念馆,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与讲解员讲述,重温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初心使命。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展板前,我深刻体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重温入党誓词,共同感悟革命前辈 “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奋斗品格,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期面临重重危机,却能通过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化险为夷。作为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样需要“纪律性”与“责任感”——唯有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培养师生对安全的敬畏之心,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产业实践:上汽大众智能车间的启示

参观上汽大众智能车间,近距离观察了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场景:机器人精准配送物料、机械臂协同完成焊接装配、数字系统实时模拟生产线状态。其“设备联网+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对实验室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例如,车间通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设备故障场景,提前制定维修方案。这启示我们:实验室可探索建立“设备数字档案”,将采购信息、维护记录、使用数据等整合到统一平台,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可进一步提升大型设备的运行效能与服务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以系统思维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本次培训既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通过系统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室安全是底线,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技术赋能是引擎,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关键,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传统壁垒;综合素养是保障,需以“立德树人”的初心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管理队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指引,以安全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为学校实验室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