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27)王宁:筑牢安全防线,优化资源共享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

为期5天的实验室安全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培训,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之旅,更是一场思想认知与职业素养的淬炼过程。培训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沟通策略、实验室安全案例剖析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建设等多个维度展开,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践交流,我在思想觉悟、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对实验室安全与设备共享的理解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以下将从四个核心方面展开总结。

一、思想政治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

在培训首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教授以《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题,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剖析”的形式,系统阐释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术机构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课程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为参训学员勾勒出“以党建引领教育、以思政凝聚共识”的实践路径。

课程解析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求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具体而言,需实现三个维度目标:

价值引领: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

文化铸魂:将档案史料、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如交大医学院通过“抢救邱财康”档案展开展现场教学,使红色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

实践赋能: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例如组织师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援建等项目,在实践中强化使命意识。

赵文华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在交大,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创新人才,将精神品格体系融入多元化社会服务中,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医教研全过程。

二、激励与沟通:构建高校实验室高效协作的桥梁

朱明教授以《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为题,系统阐释了职场沟通与心理调适的实践路径。课程围绕“把握人性需求、优化沟通模式、激发团队潜能”三大维度展开,通过“理论框架+案例解析”的形式,帮助学员掌握高效沟通与自我管理的科学方法。

(一)沟通与激励的底层逻辑:从人性需求出发

朱明教授指出,有效沟通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他人的欲望、情感与个性。他引用管理学经典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源于“被理解的需求”与“价值实现的渴望”。例如,在跨部门协作中,若仅以任务指令沟通,易引发抵触情绪;而通过“目标共情”(如“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提升”)则能激发主动性。课程通过角色扮演实验揭示:具备“同理心倾听”能力的管理者,其团队执行力提升率达42%。

(二)气质类型与岗位匹配:差异化管理的科学依据

课程创新性引入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理论,提出“因人施策”的管理策略:

多血质(活泼型):适应性强、反应敏捷,适合创意策划、公关接待等需要高频互动的岗位;

胆汁质(兴奋型):精力旺盛、决策果断,适宜危机处理、项目攻坚等高强度工作;

黏液质(安静型):耐心细致、稳定性强,胜任数据分析、质量管控等需持续专注的任务;

抑郁质(敏感型):观察力敏锐、情感细腻,适合文案写作、用户体验设计等需深度思考的领域。

朱明特别提醒,管理者应避免“标准化期待”,需通过MBTI性格测试、DISC行为模型等工具,建立团队成员的“个性化管理档案”。

(三)积极心态的构建机制:从认知重塑到行为改变

针对职场压力管理,课程提出“三维调节法”:

认知重构:将“问题导向”转为“机会导向”,如面对业绩下滑时,可转化为“市场验证新模式的契机”;

情绪控制:采用“ABC情绪理论”(事件--认知--情绪),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等生理调节手段实现情绪脱敏;

目标激励:运用SMART原则设定阶梯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即给予正向反馈,形成“成就飞轮”效应。

(四)课程实践启示

通过本次培训,系统掌握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沟通策略设计方法;运用气质类型理论优化团队分工的实操模型;通过“积极心理暗示+行为强化”达成目标的路径;构建正向职场氛围的赞扬与情绪管理工具包。

正如课程结语所言:“真正的管理,是激发人性中的光辉,让每个人在被尊重与被成就中释放最大潜能。”这种融合心理学原理与管理实践的课程体系,为高校打造高韧性实验室团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三、实验室安全案例分享: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安全案例分析是本次培训的重要环节。通过剖析国内外典型实验室事故,我深刻认识到安全隐患的隐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从中总结出许多可借鉴的预防经验。

(一)化学实验室事故:制度缺失与操作疏忽的警示

某高校化学实验室因未及时清理废弃试剂,导致强氧化剂与易燃物混合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与设备损毁。该案例暴露出实验室在危化品管理、废弃物处置流程上的漏洞。这让我意识到,安全制度的落实比制定更为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定期检查试剂有效期等制度,杜绝因侥幸心理或操作不规范埋下隐患。

(二)安全案例的启示:预防为主,教育先行

所有案例均表明,多数事故源于安全意识淡薄与管理缺位。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强化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定期演练提升应急能力;二是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三是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让每位成员都成为安全防线的守护者。

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建设是提升设备资源利用率、降低重复建设成本的关键。华东师范大学罗音主任从共享平台搭建、管理制度优化、技术支持保障等角度,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学院高效共享体系。

(一)共享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培训介绍了智能化设备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包括在线预约、使用监控、计费统计等。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我掌握了平台的使用方法,并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可有效解决传统人工预约效率低、使用记录不透明等问题。例如,通过实时显示仪器使用状态,科研人员可灵活调整实验计划,减少设备闲置时间。未来,我将协助实验室完善平台功能,推动设备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二)共享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合理的共享制度是保障公平使用与设备维护的基础。培训中,我们讨论了共享收费标准制定、设备维护责任划分等核心问题。例如,对于热门仪器可采用阶梯收费制,高峰时段提高收费标准以平衡需求;建立设备维护基金,通过使用者付费与实验室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设备定期保养。这些制度设计让我意识到,共享机制的成功运行需要兼顾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三)共享文化的培育与推广

除硬件与制度建设外,共享文化的培育同样重要。培训倡导通过组织仪器操作培训、成果分享会等活动,增强科研人员对共享价值的认同感。例如,邀请仪器使用经验丰富的团队分享研究成果,展示共享设备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从而激发更多人参与共享的积极性。未来,我将主动参与此类活动,推动实验室形成开放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与展望

此次培训让我在思想政治、沟通协作、安全认知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室安全与设备共享绝非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思想引领、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践行管理责任,运用沟通与激励策略促进团队协作为打造安全、高效、开放的高校实验环境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期待持续深化学习,将培训所学转化为推动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实际成果,展现教务管理工作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