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26)薛巍:面向高质量科研支撑的实验室治理优化实践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其安全管理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愈发受到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与设备资源利用效率,6月16日—6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班”。此次研修以理论讲座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围绕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管理经验分享、大型仪器共享开放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我将从培训内容、培训收获和培训感受三方面,对本次研修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反思。

一、培训内容总结

(一)理论学习部分

6月16日—6月20日的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涵盖了实验室安全、设备共享、心理激励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交大在实验室管理和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上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彭华松教授在“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与运行分享”培训中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包括预约系统、风险评估模块、数据统计分析、人员准入控制等内容,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实验室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李鲍老师的“AI赋能“交我学”平台建设” 介绍了交大通过AI技术推动教学平台智能化升级的实践,尤其是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科研教学,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教学质量。“心理激励与生态管理课程”针对实验室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激励问题,朱明老师深入剖析了管理者在组织建设与人际协作中应具备的心理素养和生态理念。同时,专家们还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常见问题、国外高校管理经验启示等开展了更为详细地讲解,介绍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中的制度设计、平台搭建、运维管理、人员培训等系统建设方案,通过翔实的数据与实例,对当前实验室安全检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国外一流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开放共享机制,为我国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现场教学与交流环节,我们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上汽大众等地,感悟红色文化、了解产业科研融合,增强了管理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二)交流与研讨部分

除了系统课程外,培训班特别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学员围绕“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大型设备共享机制瓶颈”展开交流,各高校代表积极发言、思想碰撞,分享各自高校的做法和面临的问题。

二、培训收获与体会

(一)实验室安全:不是“老生常谈”,而是“问题常在”

这次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交大的安全管理负责人讲的课,案例很多,有化学品存放出错、电线老化起火、研究生疲劳操作导致设备损坏,甚至还有心理安全问题导致的隐性风险。这种宏观战略层面的东西,培训老师讲解得更细节、接地气。让我触动的一个观点是:实验室安全不是“搞检查”,而是“做预案”。换句话说,安全不是“有没有出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出事前预知”的问题。这个理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非常难,因为它要求我们不仅有规则和流程,还要有“场景化推演”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交大在这方面已经引入了智能准入系统,进实验室必须刷卡授权,不同级别人员能进的地方也不同,还有实时监控和操作记录系统。

(二)大型设备共享:制度设计比设备本身更重要

这次的另一个重点,是关于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我之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深入地思考,参加完课程以后才意识到:一个仪器能不能用得起来,不是看它贵不贵,而是看它是不是“被有效管理”和“被合理使用”。针对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如设备买了以后束之高阁,没人维护;仪器维护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数据质量不稳定;没有统一平台,资源信息不对称,重复购置现象严重等,针对此交大的做法是建设了一个全校统一的设备预约平台,所有大型设备必须登记、必须对外开放、必须有使用记录,并且通过绩效考核来约束设备负责人。这背后显然离不开制度设计和IT系统的支持。我很认同培训中一个老师说的那句话:“设备共享的难点不在‘设备’,而在‘共享’。”共享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院系边界,要在机制上建立信任,也要在管理上给予激励---比如把设备使用绩效和个人考核挂钩、给技术人员设立职称通道等等。

(三)真正让我思考的是“人”的问题

本来我以为培训全是“管理”和“设备”这些硬话题,但“心理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的设置,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课程的核心观点是:科研生态的底层逻辑,是人。一个实验室安全不安全,关键在于使用者是不是重视它;一个设备用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愿意把它用起来、维护好。而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其实是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做实验室管理的时候,不能只看制度和流程,更要关注“人”这个变量。是否设立了合理的奖惩机制?是否为技术人员提供了职业发展路径?是否有心理支持和反馈通道?这些看似软性的问题,往往才是决定系统能否长期运行的关键。

(四)“他山之石”:国外经验带来的比较视角

培训还有一部分是对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介绍。讲课的老师比较了欧美几所高校在设备共享、实验室准入和人员管理上的制度设计,坦白说,让我感受到差距,但也看到了方向。比如斯坦福大学实行的是“设备有价,管理无形”的理念——设备共享平台本身不设“行政层级”,而是以实验室为单位自治,设备使用费用公开透明,用户满意度影响到实验室的信用评级和未来资源倾斜。再比如德国一些高校的“科研社区自治”模式,强调实验平台的公共性和专业性,每一个设备背后都有专业技术员团队负责,科研人员只管科研,不用为操作出问题承担责任---前提是他们必须提前培训并预约。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适合直接照搬,但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启发:真正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往往不是靠“管得多”,而是靠“让系统自己运转”。这背后是对科研人员信任度的提升,也是对管理机制优化的反思。

三、培训总结和未来计划

实验室管理并不是一份“幕后”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建设任务。我们既要有对细节问题的关注,也要有对结构体系的理解;既要在日常事务中稳扎稳打,也要在制度设计上有所创新。通过这次研修,使我深刻意识到实验室管理它不仅仅是服务科研、保障安全的一套机制,更是高校科研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它连接着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学生的成长路径、学校的战略资源配置,甚至也折射出一个单位的管理哲学和组织文化。未来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1. 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逐步减少纸质台账,推动实验室准入与风险识别系统上线运行,让“谁进来、干什么、出现异常怎么处理”有据可查。

2. 改进大型仪器预约和使用制度。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使用记录和反馈机制,推动跨课题组、跨学院间的资源透明和互通,缓解“设备闲置”与“无机可用”并存的矛盾。

3. 关注实验室人员心理状态与沟通机制。实验室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加强人文关怀、非正式交流机制,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向效果。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更提升了对这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上海交通大学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空间。我将为契机,将这次所学真正转化为行动,扎实落地,逐步建立起更加规范、安全、共享、高效的科研环境。让实验室真正成为一流大学的科研支撑核心,也真正成为支撑师生成长、鼓励探索、保障安全的共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