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47)杨彩云:筑牢安全底线,激活共享效能——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安全与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学习心得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5日至20日,我有幸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线人员,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实验室安全与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此次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观摩、沉浸研讨等形式,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使命与挑战,也为今后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实验室安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思维转变。

教育部专家蓝闽波教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典型问题》讲座,以真实案例揭示了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一场因试剂存放不当引发的火灾、一次因操作疏忽导致的生物污染……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是流程漏洞和管理盲区。这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不能仅依赖事后追责,而需构建“全员参与、全流程覆盖”的预防体系。

上海交大彭华松教授分享的“AI赋能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案例令我尤为震撼。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危化品柜温湿度、AI算法自动识别违规行为等技术手段,安全管理从“人防”升级为“技防+人防”双保险。这启示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必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智能监控、风险预警融入日常管理,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底线。

此外,朱明老师关于“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的课程,点明了安全文化的核心——“人的因素”。如何通过正向激励调动学生自觉性?如何化解团队执行中的抵触情绪?这些管理艺术让我反思:安全制度不仅是冰冷的条款,更需通过人性化沟通转化为团队共识。

二、大型设备共享:破解“孤岛效应”的协同路径。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存在使用率低、跨部门共享难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罗音主任和上海交大李霞处长的经验分享,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1.平台化整合:上海交大“交我学”平台通过AI算法实现设备预约、使用记录、绩效分析全流程数字化,用户可一键查询设备状态、预约使用时段,管理员则能精准评估设备利用率。这种“一盘棋”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谁购买、谁占有”的思维定式。

专业化队伍:技术支撑团队是共享机制落地的关键。上海交大通过设立“仪器专员”岗位,并配套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激励机制,保障了技术队伍的稳定性。这提示我们:设备共享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机制问题。

2.开放化生态:与参训各学院的研讨中,普遍面临的“共享收费标准”“跨学院协作壁垒”等痛点,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源开放共享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文化培育。

三、跨界启示:从红色基因与工业标准中汲取力量。

培训中的两次参观学习让我获益匪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革命先驱们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与今日科研工作者“安全护航科研”的使命一脉相承;在上汽大众智能化工厂,工业领域“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与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异曲同工。这启示我们:管理创新需要跳出高校圈子,以更开放的视野借鉴跨界经验。

四、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动能。

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者,我将在以下方面落实培训成果:

1. 安全升级:推动实验室智能监控系统试点建设,探索AI风险预警与人工巡检结合的新模式。

2.文化培育:通过安全微课、共享案例宣讲等形式,营造“人人讲安全、资源共受益”的团队氛围。

五天的培训短暂却充实,不仅填补了知识盲区,更重塑了管理思维。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室安全是必须守住的“生命线”,设备共享是必须激活的“创新源”。未来,我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力,将上海交大经验转化为西农实践,为学校实验室管理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