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21)李瑞:培训总结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

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的一名服务于农产品加工团队的科研实验员,我有幸于2025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参加了学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的,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承办的"2025年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学术盛宴,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等多个高校实验室管理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运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与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恰似一把把金钥匙,为我开启了实验室管理认知的全新维度,让我在知识的浸润中收获颇丰,于实践的启迪里感悟深刻。

赵文华老师关于“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课程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是实验室管理的“主心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始终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作为党员,我需带头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主动认领科研攻关任务中“疑难杂症”。通过实际行动,激发团队成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目标奋进。

上海商学院朱明老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沟通与心态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在日常科研工作中,设备突发故障、项目进度受阻、实验数据异常等状况屡见不鲜。当面临这些棘手问题时,良好的沟通与积极的心态是破局的关键。团队成员需要通过高效沟通交换信息、剖析症结,避免因信息壁垒导致的误判;同时以平和心态直面困境,不让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干扰思维,需要将压力转化为探索的动力。在不断试错与反思中,发现突破科研瓶颈的新思路,从而为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筑牢根基。

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督查专家、华东理工大学蓝闽波老师深入剖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典型问题》,学习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让我触目惊心:某高校实验室因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进行搅拌时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造成现场3名学生死亡。另一实验室学生做化学实验时,发生轻微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爆炸,导致现场2名学生抢救无效死亡。这些教训深刻警示着我们,实验室管理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因此,从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化学品的全周期管理,到特种设备的规范操作、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环节我们都需高度重视。而且我们需要将安全意识深植于心,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常态化开展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并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为科研工作筑牢安全屏障。

上海交通大学彭华松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享平台副主任罗音老师、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主任李霞老师揭秘了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及大型设备集约化管理的实战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智能化管理中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在数小时内完成过去人工需数周处理的海量数据,并通过交叉验证与趋势分析,精准输出实验结论,提升科研效率;在设备状态监测方面,智能传感器可实时采集电压、温度、振动等关键参数,当某精密光谱仪运行温度异常时,系统会提前发出预警,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价值百万的实验样本报废,为科研工作装上“智能安全阀”。在实验流程优化领域,自动化调度系统可根据设备负载、人员安排动态调整实验顺序,提升资源利用率。

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与集约化管理同样是提升科研效能的核心路径。过去,不同院系的大型设备因独立管理,年均闲置率高,而统一管理平台上线后,通过跨部门预约调配,设备使用率跃升,且单台仪器年均大大节省维护成本。集约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从采购审批、预约使用到校准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通过智能排期系统,科研人员可提前锁定仪器使用时段,减少等待时间;维保团队根据设备运行数据主动上门检修,使仪器平均使用寿命延长,真正让“沉睡”的设备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强劲动能。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及大型设备集约化管理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提升实验室管理和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通过参观中共一大旧址,看到泛黄的手稿、斑驳的照片,让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这份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激励我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爱国情怀融入每一个实验设计、每一次数据验证中,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尽全力服务好团队的老师和研究生们,立志为国家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走进上海大众汽车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密运转、智能化设备的高效作业令人震撼。从冲压车间的精准塑形,到总装线上小车的智能配送,再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现代企业先进的制造工艺与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实验室管理打开了新思路。特别是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让我意识到在实验室管理中,同样需要通过技术革新与流程优化提升效率。

此次学习是一次知识与思想的双重淬炼。专业领域的收获拓宽了我的管理视野,红色精神的洗礼升华了我的价值追求。未来,我将把中共一大旧址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奋斗动力,借鉴上海大众汽车工厂的管理经验,不断优化实验室运行机制,以更坚实的保障推动科研创新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