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7月20日至25日,在我校实验安全与保障处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前往清华大学参加了一场极具价值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及大型仪器共享培训。此次培训起点高,选择了在我国一流的高等学校清华大学进行.同时培训讲座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培训内容系统丰富、实用性强,涵盖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培训形式多样,既有专业知识的讲座,又有实际案例分析,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现场参观。通过此次培训,为我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收获。下面把我的学习内容和收获体会进行相关的总结。
一、培训内容
1.艾德生老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讲座,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原则和常见的安全隐患。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无小事,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建立起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
2.刘瑞老师的《落实国务院 70 号文,推进仪器开放共享》的讲解,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国家政策对高校仪器共享的要求和期望。这为我们今后推动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行动指南。
3.李崧老师的《资质认定与实验室安全规范》课程,详细阐述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流程和标准,以及如何依据相关规范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这对于我校提升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张金老师的《实验室工作研究及论文撰写》讲座,为我们传授了如何将实验室的工作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研究选题、数据收集到论文结构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科研写作能力。
5.郭红宇老师的《实验室特别危险化学品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措施》的讲解,让我对危险化学品的潜在风险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掌握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控策略,为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增添了一道有力的保障。
6.白亮老师的《高校仪器设备社会代服务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前沿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思考如何拓展仪器设备服务的范围和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7.李志民老师关于《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讲解,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和使命,使我们对高校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8.吴祝武老师《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推动者的思考》的讲座,从推动者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在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为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奠定理论基础
培训老师精心准备的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如同为参与者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在专题讲座中,培训人员系统地阐述了实验室安全规范、仪器操作原理等核心内容,使参与者对培训的关键要点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种系统性的理论输入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和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参与者在一开始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实际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成为了培训中的生动教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真切地感受到了疏忽和违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震撼不仅让参与者深刻铭记安全的重要性,更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避免重蹈覆辙。案例分析以其真实而强烈的警示作用,有效地增强了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成为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教育手段。
3.现场参观:此次培训还参观了清华大学icenter中心、校史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等。让我们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大型仪器共享有了直观的认识。
4.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小组讨论环节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大家纷纷分享自己在实验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不同的观点和经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通过小组讨论,参与者不仅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了启发,也在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改进。这种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效果和参与者的整体素质。
三、培训心得与今后打算
通过此次培训,我校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然而,我们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例如,对于政策的落地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措施,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方面还需要加强实践。
未来,我们将把所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努力提升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和大型仪器共享效率,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