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期5天的紧张忙碌有序的培训中,我校实验室管理与条件保障处精心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高校党建工作、沟通技巧、高校实验平台管理、仪器共享机制、现场教学等,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如何有效管控情绪,如何在实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总结如下:
一、技能提高:其他高校实验平台管理机制与自我工作的相互促进
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与探索专题,讲授了生命科学学院仪器共享平台通过"三级跳"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08年老生物馆的7台基础设备起步,经学校440万元专项投入升级,至2024年已建成覆盖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百台级设备矩阵。其创新性体现在:预约系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行,设备年均机时突破1500小时。朱明教授通过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专题,我们学习到了要善于欣赏和赞扬别人,不要轻易批评和争辩,学会自控情绪等,呈现沟通机制建设与心态管理的复合实践逻辑。通过专题政策导向: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要求,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
二、精神启迪:红色基因与专业使命的精神共鸣
1.一大旧址的党性淬炼
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现场教学中,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的历史跨越,与实验室安全工作中"防微杜渐"的核心理念形成深刻呼应。正如安全标准中"隐患即事故"的预防原则,党的早期斗争史启示我们:专业工作需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中共一大旧址的现场教学中,"科技报国"主题微党课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对比1921年《中国共产党纲领》手稿与当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深刻认识到:严谨的科研规范与革命者的纪律意识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共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实验室管理者的双重使命——既是技术规范的执行者,更是科研伦理的守护者。
2.上汽大众参访的现代启示
汽车制造车间的精益管理模式,为实验室设备共享提供了跨界参考。其"零库存"理念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仪器平台的预约优化系统异曲同工,共同诠释了"集约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三、行动蓝图:成果转化的路径
1.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可忽视
实验室安全是科研的基石,一次疏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从设备管理到实验规程,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各种教训警示我们:安全意识必须刻进DNA,才能守护这片探索科学的乐园。
2.实验设备功能深度挖潜
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效益性、规范性等特性,扎实开展仪器设备类资产清查盘点,按期进行资产财务账务核对,确保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深入挖掘仪器设备潜能,不断提升仪器设备使用和产出效益。
3.党建任务与实验室管理业务融合创新
推动党建与实验室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这样的共建活动有助于双方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上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实验室管理难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党建与业务、管理与服务、创新与育人三个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实验室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新模式,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四、结语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会认真总结这次培训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