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至20日,我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一线实验教师及实验安全管理负责人等赴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学习。我有幸参与其中。在为期5天的学习培训过程中,收获满满。各位代课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见解、谦和的风度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尤其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实验室安全管理、AI赋能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实验室安全督导员,教育部安全检查组组长蓝闵波老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常见问题》课程让我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受益匪浅。下面着重谈谈我对这门课的感受和思考。
课程中,教育部安全检查组组长深入剖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时发现的常见问题,涵盖多个关键领域。从实验室安全制度层面来看,部分高校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导致在实际管理中出现诸多漏洞。例如,对于一些新型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旧有的制度未能给出明确的操作规范和安全准则,使得师生在使用时无所适从。而在制度执行方面,更是存在打折扣的现象,许多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未能真正落地实施,这无疑为实验室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危险化学品的存放不规范,如易燃易爆化学品与其他试剂混放,且未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放,这大大增加了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使用记录不完整,对于化学品的用量、使用时间、使用人员等关键信息记录模糊,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追溯责任和原因。此外,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和运输环节也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可能导致一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流入实验室。
在实验设备方面,维护和管理也存在明显不足。设备老化严重,许多高校的实验设备长时间使用,却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设备故障频发,不仅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例如,实验室堆放杂物,电线混乱、实验室电线乱拉、一些老化的电气设备容易出现漏电现象,对师生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烘箱、电阻炉等附近存放气瓶、易燃易爆化学品;气瓶不规范操作,管路标志不清楚等等。而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师生在使用新设备前,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对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了解甚少,从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因误操作引发事故。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同样不容忽视。废弃物分类不明确,大量的化学废弃物、生物废弃物和普通垃圾混在一起,相关生物实验室溶剂堆放混乱、量大,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和风险。而且处理方式不当,一些高校为了节省成本,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弃物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课后老师提出几点思考:为什么在高校已经发布许多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实验室安全事故依然不断发生?为什么部分高校依然出现应付检查,检查结束后,实验室安全还是问题多多?为什么还会出现新的安全事故?
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无论是学校管理层、实验室管理人员还是师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对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出成果,其他问题都无所谓,对安全并不用心。管理责任不明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部门之间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存在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奖惩制度实施不力,没有有效的制约制度,让很多出入实验室的教师学生没有被有效地监管。此外,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师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面对安全事故时,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作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督导,通过此次学习,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会更加严格地检查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每一项制度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积极推动安全制度的完善和更新,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验需求。
我也会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监督力度,从采购、运输、存储到使用和废弃物处理,进行全流程的监管。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存放符合安全标准,使用记录完整准确,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加强对实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督促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故障。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关乎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实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