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农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技术人员,我主要承担《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作物环境互作》《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管理则是保障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础。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实验室安全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管理、AI技术应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国外实验室管理对我国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启示、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以及实验室党建等多个方面。通过此次培训,我对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防微杜渐,筑牢安全防线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蓝闽波教授详细讲解了实验室安全检查中的常见问题,列举的诸多典型案例,如气瓶未固定,气瓶顶阀不关;应急喷淋、洗眼器堵塞,无指示牌;实验室门口信息牌信息不全;试剂药品管理不规范、应急设施缺失、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细小,却可能引发严重事故。例如,某高校因实验废弃物混放导致化学反应爆炸,造成人员受伤,这警示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清理制度。又如近期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54岁研究人员工作时引发爆炸手指被炸断,警示我们时刻都要规范操作,做好防护,即使再有操作经验也不可掉以轻心。安全无小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我院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责任书签订流于形式,部分师生仍存在“应付检查的心态,如临时填补补填高压灭菌锅记录”,2、安全意识薄弱,每次检查出的问题不及时整改,不重视实验室安全检查;冰箱用了30年多次检查提醒就是不更换。3、安全应急防范不到位,盲点较多。有些学生找不到实验室的水源和电源,跑水漏电冒烟就慌的不知所措。4、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性差,学院电子宣传屏上的危化品管理泄漏、爆炸、着火等实例及应急处理从来不看,大多是进实验室前强迫学习。上海交大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采用“三级检查制度”(学校、学院、实验室自查),并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隐患整改闭环管理。这让我意识到,安全管理不能仅靠个人自觉,而应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监督机制。未来,我将结合我院实验室特点,建议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检查流程,并加强学生安全培训,确保每位实验人员都能掌握应急处理技能。对于安全管理,我们应紧抓不放,彻底改变以往漠视安全工作的态度,大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应急能力,防患于未然。
我建议在每年新教工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增加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因为新进年轻教师几乎人人做班主任,在团队里管理实验室和研究生,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适合做安全宣传第一人。新生刚进校就接受安全教育,有利于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安全素养,更有利于今后安全地工作学习。
二、科技赋能,提升效率
上海交大在实验室管理中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IoT)监控环境参数、智能门禁系统管理人员进出、RFID技术追踪危化品流向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例如,智能危化品柜通过人脸识别和自动记录取用情况,确保试剂使用可追溯。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室管理带来新机遇。上海交大已尝试利用AI进行实验室安全监控(如识别未佩戴护目镜、违规操作等)、智能数据分析(如预测设备故障)和自动化报告生成。这些应用不仅能减少人力成本,还能提高管理精度。虽然我院目前AI应用条件有限,但可以从基础做起,例如: 可以利用现有监控系统加装AI分析模块,实现危险行为预警。也可以AI辅助数据分析,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利用图像识别统计愈伤组织生长情况。
我院的实验室部分有试点智能监控系统,但我在的生物技术实验室目前仍以人工登记为主,存在数据滞后、管理漏洞等问题。培训后,我深受启发,计划推动生物技术实验室的智能化改造,建议学院安装实验室安全监控,及时进行不当行为识别、危险操作预警。并逐渐引入电子台账系统,逐步实现试剂耗材的数字化管理。
三、优化资源 开放共享
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的讲座中重点学习到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上海交大“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的独到之处和实验技术队伍的((1+N))+X配备原则,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型仪器管理的方面的创新实践。解决了我对仪器设备闲置和过度使用的矛盾的困惑。
我院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立数年,运行基本正常。部分高端设备如 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也存在着使用不平衡的问题。我建议借鉴交大经验,夜晚开放并分时段收费,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建设农学院实验室
培训中专家对比了国内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差异。例如,欧美高校普遍采用“PI负责制”,实验室自主权较高,但安全管理极为严格,通常配备专职安全官;而国内高校更倾向于集中管理,但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仍有提升空间。
结合我院实际,我认为可以在保持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安全文化”理念,例如:定期举办安全讲座和应急演练,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安全管理,设立“安全监督员”岗位。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如张贴警示标语、编写安全手册等。
五、以人为本,和谐沟通,安全实验
朱明教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的培训指导,和真实人生经历的分享,让我感受至深。作为一名高校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实验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要站在对方的利益上考虑问题,站在学生和教师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以宽容、赞许的姿态和老师、学生和谐相处,以学生为本将实验教学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对于科研实验室,工作压力大,学生和教师都可能出现焦虑、倦怠等问题。我觉得科研实验室应注重以下三点。1.加强师生沟通:定期开展组会,倾听学生困难,及时解决问题。2.关注心理健康,与学院心理辅导室合作,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3.营造积极氛围,通过团建活动、学术沙龙等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
六、党建引领,融合发展
上海交大在实验室管理中融入党建工作,例如设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未来可在我院实验室推动“党建+安全”模式,例如:组织党员带头学习安全规范,参与安全检查,开展“实验室安全主题党日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校跻身世界前列的保障。我们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更要加强政治学习,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现阶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改变工作作风,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借鉴上海交大成为工科翘楚的先进经验: “定标比超方法”,制定实验教学创新目标,团队考核指标、人员技能比拼目标,让学院安全管理更上一层楼。
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实验室管理需要兼顾安全、智能、共享和人文关怀。上海交大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未来我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逐步推动实验室管理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一个安全、高效、绿色、开放的实验环境,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