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基本情况
1.时间地点:2025年6月15日—20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主题培训。
2.培训内容: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实验室智能化管理、 AI 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及红色教育展开,涵盖9场专题授课与现场教学。
3.授课形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实操演练。
二、主要收获与体会
1. 党建引领,筑牢使命担当
通过赵文华老师对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系统讲解,我深刻理解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层内涵。作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者,我们不仅是技术服务者,更是“红色工程师”培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通过实验教学渗透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信念。这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化竞争与科技博弈背景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华为芯片断供、航天技术封锁等案例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民族复兴的基石。特别是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让我们在参观中共一大旧址时有了更鲜活的感悟——与历史对照来看,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南陈北李”筹建党的史料,与当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形成时空呼应。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要把实验技术如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怎样的技能,这些技能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可以带来怎样的帮助和提高,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践行的方向。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
2. 技术赋能,推动管理升级
彭华松老师的上海交大智能化管理与李鲍老师的AI技术应用案例展示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高效性;以及罗音老师的华东师大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印证了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反观我们自己的学校,我校虽然逐步实现预约、耗材管理的数字化,但是系统还需要升级,管理模式也需要优化,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3. 安全为基,防患未然防患未然
通过蓝闽波老师的课程《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得知:高校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如危化品存放不规范、应急设施缺失)触目惊心。课程里提到的事件让我们认知维度得以提升,普通人认为的实验室安全只是"贴标识、配灭火器"的简单事务。然而事实上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机、料、法、环五要素联动。案例里提到触目惊心的数据:教育部统计近3年高校实验室事故63%源于管理漏洞。我校在这些基础安全方面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仍然还有进步的空间,制度方面可以更加完善。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改进措施:建立“三级检查制度”(学生自查、导师周查、学院月查),制作可视化安全手册等。
4.以人为本,激发团队活力
朱明老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性化管理激发人的潜能”。这一理念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实现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共建"的范式转变。
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关注硬件隐患的排查,更要构建“全员参与、主动预防”的安全生态。只有当管理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当规范内化为习惯,安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场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的管理革命。
结合实际情况,我认为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1.激励机制创新。
·设立“安全创新提案奖”:每月评选最具实操性的安全改进建议,获奖者可获得实验室设备优先使用权。
·推行“安全积分银行”:将安全行为转化为积分,可兑换实验耗材或专业书籍。
·建立“安全明星榜”:在实验室入口处展示优秀安全员的事迹和照片。
2.参与式管理实践
·组建学生安全自治委员会:赋予其部分检查权和整改监督权。
·开展"隐患随手拍”活动:建立即时反馈的数字化平台。
·举办安全情景剧大赛:让学生自编自演典型事故案例。
3.能力建设体系
·开发“安全微认证”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实操考核获得认证。
·实施“安全导师制”:高年级学生指导新生安全规范。
·组织“应急演练挑战赛”:设置突发情景考验处置能力。
三、反思自身不足与未来改进计划
1.对比培训内容,发现自身在沟通技巧方面存在不少的短板。后期会通过上网学习相关的沟通管理技能并学以致用。
2.意识到以往工作中存在的流程繁琐、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会着手建议精简流程,开拓创新!
四、总结
非常感谢学校实验管理处给我们提供这么有内容,有高度的学习的机会,本次培训既是一次技术与管理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重温之旅。我想我们作为实验室管理者,需以‘智能化’为翼,以‘安全’为纲,以‘共享’为桥,方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管理的温度决定制度执行的力度。未来我将以此为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发新的实验技术,用心参与安全管理,建设更高效更安全的实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