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实验室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使我收获颇丰,在实验室管理理念、安全规范及仪器共享模式等方面有了全新认识。
一、理论学习:前沿理念开拓管理视野
赵文华教授关于“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的课程,让我深刻意识到实验室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需以更高站位统筹规划。彭华松主任分享的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运行经验,如智能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追踪技术等,解决了传统管理中效率低、追溯难的问题,为我校实验室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模板。李鲍老师的“AI 赋能‘交我学’”课程,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实验教学预约、数据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启发我们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
二、管理实践:多元策略优化运营体系
朱明教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让我明白,实验室管理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团队协作艺术,通过合理激励机制可激发技术人员积极性。李霞主任关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的讲解,其“专管共用”模式、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为我校解决仪器闲置、技术人才流失问题提供了思路。蓝闽波教授列举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常见问题,如危化品存储不规范、应急预案缺失等,让我认识到安全管理需从细节入手,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
三、现场教学:跨界思维启发创新路径
现场教学环节令人印象深刻。参观中共一大旧址和纪念馆,让我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了科研初心;走访上汽大众生产线,其标准化管理和流程优化思维,让我联想到实验室管理可借鉴工业领域的精细化模式。陈峰教授对比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的“以创新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以及罗音博士分享的华东师范大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经验,都为我校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多元视角。
四、实践展望:融合理念推动改革落地
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实验室建设需融合“安全底线思维”与“创新发展理念”。未来,我将把所学应用于工作中,推动我校实验室智能化改造、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并探索符合农林院校特色的仪器共享模式,为学校科研教学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