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训背景与初衷
作为一名基层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等日常工作中常面临实验室安全管理细节疏漏、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此次参加我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的“实验室安全与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旨在系统学习前沿管理理念,提升实操技能,为实验室规范化、高效化运行寻求解决方案。培训为期5天,涵盖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分组研讨等多元形式,内容紧贴实验员工作痛点,以下从核心学习内容与实践启发两方面展开心得分享。
二、核心学习内容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
蓝闽波教授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课程中,以教育部检查案例为切入点,揭示了诸多“习以为常”的安全隐患——从气体钢瓶固定不规范到危化品台账缺失,从配电箱过载运行到通风橱操作不规范。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实验室安全绝非 “贴标语、走流程”,而是需要建立“风险预判--流程管控--应急演练”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例如,他提出的实验室安全建议(加强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强化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安全研究与标准建设),为我校/院后续建立系统、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标准化模板。
(二)大型仪器共享
李霞老师分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案例中,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通过“线上预约系统+技术专员支撑+绩效考核机制”,将仪器使用率提升的实践令人受益匪浅。这与我校部分实验室存在的“仪器闲置”现象有相似之处,另外,我校也实行仪器设备的“专管共用”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建立仪器使用动态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采购决策;二是设立仪器技术专员岗位,为跨团队科研提供技术支撑。罗音老师关于华东师范大学“集约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经验,让我认识到仪器共享需配套标准化操作手册与培训体系,降低使用门槛。
(三)智能化管理
彭华松主任介绍的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前景、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与教学改革、AI+HI驱动实验室管理创新实践等方面展开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三年的努力,促进了AI与教师教学、实践、管理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实验室AIGC助手,解决常规实验室相关信息的问答。MCP能力开发中,当前颗粒度为学院级,未来将深入到“组”级别,成为课题组知识积累、传递与延续的助手。结合李鲍老师“AI赋能交我学”课程中提到的教学设计助手智能体案例课堂情景任务助手智能体案例、学习分析等功能,我意识到实验室管理数字化转型需从“AI工具应用”转向“数据驱动”。
(四)综合能力提升
朱明教授的《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跳出了传统技术培训的框架,聚焦实验团队中的沟通困境——如跨学科协作时的专业术语壁垒、设备使用冲突时的情绪管理。让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学生违规操作时,应更多以“设备运行数据异常”等客观事实为切入点,而非直接批评,从而提升沟通效率。分组研讨环节与组内实验人员的交流,也让我意识到实验室管理需兼具“技术思维”与“服务意识”,例如在仪器共享中平衡“科研需求”与“设备维护”的关系。
三、现场教学的深层启示
(一)红色教育追寻初心
参观中共一大旧址与纪念馆时,讲解员讲述的早期革命者在简陋实验条件下坚持科学救国的事迹,让我对实验工作的使命感有了新认知。对比当下实验室优越的设备条件,我们更应将安全管理与科研创新视为“国之大者”,而非单纯的技术工作。这种精神层面的洗礼,为日常繁琐的安全巡检、仪器维护注入了深层动力。
(二)企业参访借鉴管理经验
上汽大众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给人强烈冲击:其“预防性维护”理念(通过传感器预判设备故障)与实验室仪器保养高度契合;“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模式(每一位工人都是质量监督员),启示我们可建立“实验员--科研人员--学生”三级安全责任体系,而非仅依赖专人管理。这种跨领域的管理思维迁移,为实验室精细化运营提供了新思路。
四、未来实践:从“认知”到“行动”
(一)安全管理落地计划
建立实验室“风险四色地图”:梳理各功能区危险源,用红、黄、蓝、绿四色标注风险等级,配套针对性防控措施;推行“安全积分制”:将学生参与安全培训、隐患上报等行为量化为积分,与仪器使用权限挂钩;每月开展“安全微演练”:聚焦气体泄漏、化学品灼伤等高频场景,通过短视频教学+实操考核提升应急能力。
(二)仪器共享优化方案
继续维护优化仪器设备线上预约平台;组建“仪器共享技术小组”:选拔科研骨干兼任技术专员,负责新用户培训与基础故障排查,按服务时长给予绩效奖励;制定《仪器共享效益评估办法》:从使用时长、跨团队服务次数、科研产出等维度量化效益,为后续采购提供数据支撑。
(三)数字化管理推进路径
针对我校试点危化品智能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实现剧毒化学品“双人双锁+智能审批+轨迹追踪”;建立仪器运行数据库:通过物联网模块采集关键设备的开机率、故障率等数据,每季度生成《仪器效能分析报告》;开发“实验室助手”小程序:整合安全须知、仪器操作视频、故障报修等功能,便于移动端查阅使用。
五、结语:以培训为起点,致知于行
此次培训,既让我看到自身工作中的诸多不足,也提供了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作为实验员,我们既是科研创新的“后勤兵”,也是安全防线的“守门人”。未来将以谨慎心态守好安全底线,以开放共享的创新思维提升资源效能,让实验室真正成为支撑科研突破的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