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参加了学校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组织的2025年实验技术及实验室安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培训内容涵盖了党的建设、实验室管理创新、智能化赋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高校实验室安全、团队激励、现场教学等多个方面。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党建工作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对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实验室安全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以党建引领高校实验室管理,强化使命担当
在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参观中共一大旧址和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党的建设不仅关乎国家发展,也与高校的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与实验室管理紧密结合。例如,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中,可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资源共享和技术服务,确保科研资源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党建学习,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智能化管理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重要方向
在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运行分享中,我了解到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优化设备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AI赋能“交我学”平台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通过智能体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与科研支持,如设备管理、数据分析等,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也为实验室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在“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课程中,我认识到良好的团队氛围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实验室管理至关重要。科研工作压力大,如何激励团队成员、调整心态、增强凝聚力,是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通过案例分析,我学习到如何运用正向激励、目标管理和心理调适等方法,提升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中,可以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设备维护和用户培训,从而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四、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与集约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存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的问题,而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科研成本。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成功经验表明,集约化管理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技术队伍。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院系的资源共享,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设备维护和用户服务能力。
五、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
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学习中,我了解到许多实验室在化学品管理、设备操作、应急措施等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是实验室运行的基础,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加强日常巡查和培训。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如美国、欧洲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国内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例如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加强安全演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
六、现场参观启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
在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的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智能化制造和绿色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应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智能化、共享化、安全化发展。此次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将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探索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以更加开放、创新的态度,推动实验室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