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44)单晓玲:专项培训学习心得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2025 年 6 月 15 日至 2025 年 6 月 20 日,我怀着对专业提升和知识拓展的强烈渴望,参加了由学校实验安全与条件保障处精心组织的、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实验技术人员专项培训。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从思想深处和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地滋养,更为我今后在实验技术岗位上更好地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

此次培训汇聚了来自不同学院和部门的实验技术同仁,大家带着对提升实验技术水平、优化实验室管理的共同目标相聚于上海交通大学。培训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教育理念、实验室管理前沿技术、安全管理、个人发展以及仪器设备共享等多个领域,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案例分享、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

(一)《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讲座

赵文华教授的讲座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九个坚持”,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作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我们是教育事业的坚实支撑,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实验技术服务的重任,每一项工作都与教育强国的梦想紧密相连。

上海交通大学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的管理理念更是眼前一亮。这种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对比之下,我所在的学院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束缚,这严重制约了学院发展和我们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破旧立新,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也为我们后续推动学院管理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二)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运行模式

彭华松老师所讲授的基于 HI + AI 的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运行模式,为我们揭开了智慧化实验室管理的神秘面纱。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赋能下,实验室的设备管理、环境监测、资源调配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智能化、精细化运作。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院现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还较为传统,存在设备管理效率低下、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例如,部分仪器设备由于缺乏实时监测和有效地预约管理,常常出现使用率不高、维护不及时的情况。而借助彭老师介绍的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并实现精准的资源调配,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三)AI 智能体的教学辅助应用

李鲍老师展示的 AI 智能体在教学辅助中的应用,让我领略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强大魅力。从智能体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到在实验教学中提供实时的操作指导和问题解答,再到对教学效果进行精准评估和反馈,AI 智能体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其融入实验教学和技术服务中去。我们可以利用 AI 智能体为学生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他们在虚拟环境中提前熟悉实验流程、掌握操作技巧,降低实验风险和成本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沟通和心态管理

朱明老师从沟通和心态管理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个性与个人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沟通不畅、协作困难的问题,有时候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态度就导致与同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朱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表达同理心、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去化解矛盾、增进信任;同时也明白心态的调整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其转化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实验技术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五)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

李霞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他们建立的完善的共享机制,打破了仪器设备的部门壁垒,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而多元化的人员激励模式,则充分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于实验技术工作,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对比之下,我所在学院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霞老师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推动学院在这些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争取早日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共享和技术队伍的蓬勃发展。

(六)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蓝闽波教授的讲座聚焦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他从实际的安全检查案例入手,剖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配备不足等,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实验室安全关乎人命,马虎不得,我们学院在实验室安全方面虽然一直都很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隐患,比如部分师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一些安全操作规范存在侥幸心理;实验室的消防设施、通风系统等安全设施也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更新。蓝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摆在首位,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在行动上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实验室管理经验与案例分享

陈峰教授和罗音老师分别带来的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经验分享,犹如两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陈峰教授介绍的国内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经验和案例,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不同高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而罗音老师分享的集约化建设管理经验,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整合、高效利用的新思路。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明白,实验室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方法,才能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

(八)现场学习

前往一大会议旧址现场学习,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辛与伟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忍不住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的火在心中燃得更旺。作为一名党员和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我深感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汽大众组装车间的参观学习,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国家工业的蓬勃发展。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展示了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水平,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序、高效协同。这让我联想到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也应向这种精益化、高效化的模式学习,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优化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科研和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通过此次培训,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改进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首先,要提升专业素养服务科研教学。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我们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科研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制定系统学习计划,深入学习农林类专业的前沿实验技术,如高通量测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土壤肥力分析技术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范围。同时,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和新技术发展,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与同行专家交流学习,及时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实验工作的开展质量。通过此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等。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对实验室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培训所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环境,激发师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

此外,还要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容不得一丝马虎。此次培训中蓝闽波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

最后,要加强沟通协作,促进共同发展。在实验技术工作中,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不同的部门之间都需要密切地沟通与协作。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主动加强与学院各系部、科研团队以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了解师生的实验需求和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学校的跨学科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结以上,这次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实验技术人员专项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珍贵的学习经历,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明确了自己在实验技术岗位上的使命和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培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室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积极加强团队建设,凝聚团队力量,共同推动实验技术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强沟通协作,整合各方资源,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