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32)李慧兵:实验室安全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5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验技术及实验室安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前沿理论的深度剖析,也有实践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让我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1.智能化管理与AI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彭华松专家关于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的专题分享令我深受启发。他系统阐述了AI技术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危险源动态监测系统、电子传感与入侵报警联动机制、温湿度及气体浓度智能感知网络、空调与多媒体设备自动化调控体系等技术模块,构建了多维度的"技防"网络其中,AI视觉识别系统对实验人员操作规范的实时监测、智能传感器对危化品泄漏的毫秒级预警、环境调控系统对温控阈值的精准把控等案例,充分展现了技术手段对安全管理效能的突破性提升。尤其值得借鉴的是烟感报警器与电子传感器的复合式火灾预警方案。该方案通过热敏、烟雾、气体浓度三重数据的交叉验证,将火情误报率降至最低,较传统单一传感器系统提升近20倍检测精度。这种"技术防控+人工响应"的协同模式,为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建议可在各学院进行试点使用。

2.2、安全检查与风险防控

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督查组专家蓝闽波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典型问题》报告中,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深刻揭示了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制度性短板与执行性缺陷。典型案例警示尤为发人深省:某高校因危险化学品存储失控引发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价值千万设备损毁;某科研团队因高压设备操作失范导致实验人员严重职业伤害,这些血的教训充分印证了实验室安全必须构建覆盖全流程、全要素、全人员的闭环管理体系。动物医学院自2025年起,实施实验室安全"三级联查"机制,通过组建专业督查组、建立月度专项检查、季度交叉互查、年度综合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检查体系,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持续性督导中仍发现,个别课题组存在安全责任传导衰减、安全教育学时不足、应急演练参与率低等突出问题。学院也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实施分级管控,同时强化"准入--培训--考核"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切实筑牢实验室安全生命线。

3.共享机制与队伍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享平台副主任罗音、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主任李霞分别分享了所在院校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系统介绍了仪器集约化管理的实施路径:从平台架构的顶层设计、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培养,到共享激励机制的科学制定,深入剖析了破解设备共享难题的关键环节。这些先进经验对我校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我院共有大型仪器设备16台套,设备资源分散于学院公共平台和各科研团队,且全部布局在南部校区,存在多维度管理挑战。主要体现在跨校区统筹管理效能提升、技术支撑人员合理调配、共享使用成本核算等核心问题。针对设备使用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学院也将修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这次高校实验室管理专题研修让我收获颇丰,既掌握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系统方法,也学习了设备共享管理的实践经验。作为动物医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我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实验室运行的基石,必须从制度、流程、技术、人员四个层面织密防护网;而设备共享则是提升科研效能的关键,需要打破壁垒、优化机制。未来我将立足本职岗位,把研修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