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感悟】(22)唐爱均:学习心得体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03  浏览次数:

2025年6月16—20日,我参加了2025实验安全和大型设备共享专题研修培训班的学习,在这5天的学习中,收获颇丰。

一、上海交大医学院赵文华书记,为我们作了“深学笃行,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解析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方位,并以交大为例,讲述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在提高全球医学教育发展的贡献,在工程教育领域、商学教育领域、医学教育领域等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不断增强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并强调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党建+的内涵,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精神品格融入全方位思政课程建设,多维度将人文精神根植于师生员工的内心。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使命引领、愿景共享、战略驱动、制度激励和文化滋养的内涵式发展。听了赵书记的课,我为我们国家的强大深受鼓舞,也明白我们作为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一线员工应当肩负的责任。

二、关于AI+HI驱动高校实验技术研究与管理探索

上海交大实验安全与环保中心彭华松主任,为我们做了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智能化管理运行分享报告。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前景,结合上海交大的实际应用案例,讲述了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与教学改革,AI+HI驱动实验管理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等,在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体系的重构、智能化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应用,比如危险源数据的采集与监控侦测系统、电子传感与入侵报警相结合的应用、温度及气体智能化检测等。多方位分析AI+HI驱动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实践的应用及成效。

三、AI赋能“交我学”

这是一堂关于AI赋能实际应用的课,李鲍老师是上海交大教学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同时负责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及信息技术 相关工作,李老师以各类典型案例分享,让我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如何应用于实验的工作中,例如24小时咨询助教、教学设计助手、实验教学等案例,为我们做了创建教学智能体实操演示,分析了在人工智能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以及数据安全问题。在课堂的实操中,学到一些AI赋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AI赋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必是工作中不可缺的技能,在AI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用好AI,更好地助力工作。

四、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

这是一堂关于心态管理的课程,朱明教授主要研究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解沟通与激励的基本立足点,沟通激励与心态管理,分析怎么根据人的个性构成,驱动行为的心理机制。解读不同的人格差异、不同的人格维度,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学会根据自己的特质,做好自我心态的管理,在人际相处、自我相处、平衡生活方面构建好框架,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会寻找动态平衡的智慧。

五、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及技术队伍建设

李霞老师分享上海交大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技术队伍的作用以及队伍建设的举措。对国家政策与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在海交大实验室管理构架和运行机制,公共平台的集约化管理,以及队建设人才发展,也提出了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的思考。

六、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的常见问题

授课老师为华东理工大学蓝闽波教授,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蓝教授长期担任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组长。对全国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老师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痛点,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实验室安全检查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预案等方面,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指导,同时也对实验室安全方面突出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为什么在高校已经发布许多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依然事故发生不断?为什么部分高校依然出现应付检查,检查结束后依然问题多多?为什么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事故?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尽我们所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时刻以安全为第一位,切实保证实验室的安全高效运行。

七、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对我国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启示

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峰老师,从实验室管理的类型特点、管理机制、经费配置配制机制、人才队伍结构与激励机制、课程内容与产业衔接、开放共享与风险内险控制、分析测试行业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国外与国内实验室运行机制做了比较和分析,也介绍了上海交大测试中心的现状以及交大模式的公共仪器平台运行机制。通过国外与国内实验室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八、加强学院大型仪器集约化管理,全面实验仪器共享

罗音老师为我们作了关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与探索报告,分析了科学仪器集约化管理与开放共享之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生科院仪器管理举措,分享了生科院在仪器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经验。

总之,在这五天的培训学习中,学到许多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共享管理中非常实用的知识和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此次培训让我在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上都获得了质的提升。专家们分享的知识与经验,为我们的安全管理注入了新的科技动能。

在仪器共享管理领域,跨机构协同共享模式的案例给我带来深刻启发。打破实验室壁垒,构建区域化仪器共享网络,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更能促进科研合作创新。同时,培训中强调的共享服务标准化流程、共享效益评估体系等内容,为优化现有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需保持空杯心态,把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实际工作,为推动实验室安全与仪器共享智能化管理、提升仪器共享服务效率贡献我的力量,助力实验室管理水平迈向新的高度。